Home - 正文

【优秀博士后成长范例之一】——记王集杰博士破格晋升研究员

503Group 发布于:2021-09-13

王集杰博士,2013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10月份申请来李灿研究团队(503组)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CO2加氢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及催化反应工艺过程的研发,博士后期间,发展了高效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ZnZrO固溶体催化剂,研究工作取了重要进展,出站考核获得组里和评审专家的认可好高度评价。2017年博士后出站后即受聘副研究员加盟李灿研究团队参加工作,2018-2020年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完成全球首套直接利用太阳能液态阳光甲醇合成千吨级工业化示范工程,为探索创新碳减排路径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6月份经所学委会评审、被破格晋升为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undefinedsdfskj

图1. 王集杰研究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李灿老师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同时,特别注意招收和培养博士后,503组一直是大连化物所招收博士后最多的研究组之一,对于博士后的培养因材施教,所选研究方向在综合考虑每个博士后的教育背景、科研基础和个人兴趣的基础上瞄准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重大应用需求方向确定课题,在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奠定博士后自己未来学术发展的基础。


在2013年前后,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在团队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研究多年基础积累的基础上,团队负责人李灿老师在研究方向上及时做了新的部署:一方面加大规模化碱性电解水制氢的基础研究力度,并及时部署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研究方向。


李灿老师与前来申请博士后研究的王集杰博士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发现王集杰在多相催化方向基础扎实,具有独立的思考和科研能力,就建议他致力于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研究的课题,希望打破传统铜锌铝催化剂的思维束缚,发展新的高活性高选择性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在李灿老师的培养和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协力攻坚,王集杰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固溶体 ZnO-ZrO2 催化剂,成为国际上较早发表具有工业化前景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工作(Science Advances 2017)。

undefined

图2. 李灿老师和王集杰博士在一起


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2018年7月,我国首个规模化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工程正式启动。李灿老师带领王集杰博士等人,经过团队2年左右的时间的日以继夜攻坚,特别是王集杰博士不负期望,奋战在工业化现场第一线,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将实验室的成果推向工业化,全球首套规模化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在兰州新区顺利完成预定目标。


undefined

图3. 李灿老师在兰州新区液态阳光项目建设现场考察

(左三,李灿老师;右二,王集杰博士)


“液态阳光”项目是一个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发完美融合的范例,入选中科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李灿老师经常对大家说,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不能发完文章就只摆在书架上或放在抽屉里,而是要努力把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应用,切切实实地为国家和社会做直接的贡献,这也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王集杰博士做到了。


王集杰以博士后研究为起点,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员,他深知这不是一个人的王者,而是团队的荣誉,他是一名出色的战士,为团队的荣耀而战。在新的征程中他将致力于实现双碳目标、构建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的远大理想。


在503这个大团队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后,王集杰博士只是优秀的博士后代表, 其他优秀博士后, 部分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


冯兆池(1997-1999),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启华(1997-1999),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杰青基金获得者


罗孟飞(1999-2001),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催化研究所所长


刘艳(1998-2001),新加坡A-star化学与工程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雷志斌(2002-2004)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材料学院副院长


杨恒权(2004-2007),山西大学教授,杰青基金获得者


张  磊(2009-2012),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青千项目获得者


刘  刚(2010-2012)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 磊(2010-2012),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文升(2014-201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


李泽龙(2015-2018),兰州大学先进催化中心翠英青年研究员


……


这些优秀博士后,在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不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