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正文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 | 李灿

503Group 发布于:2019-03-07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标志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灿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小编带你回顾一下昨日李灿院士发表了哪些观点!






物理变得“不划算”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高考制度取消了“文理分科”,在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外,考生可以在6~7门选考科目中自行选择3门。


作为曾经的“副科之王”,物理遭受的冲击最为明显。在浙江,选考物理的考生从2017年的8.9万减少到2018年的7.4万,教育部门预估2019年可能会少于6.5万。而在上海,2017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仅占总人数的30%。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对《中国科学报》说:“怕就怕,高考不考了,一些学生干脆就不学了。”,“即便是未来不从事相关领域科研的学生,也需要在中学储备好理科知识。”

李灿在科普活动中发现,缺乏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群众,理解和接受相关理念就比较困难。

李灿说:“从个人来讲,只要具备高中的理科知识,就足以避免很多陷阱;从国家的角度来讲,理科基础教育更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石。”


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我查看详细报道





“如果没有科学的想法,给再多的钱,那又有什么用呢?”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的一句话引起参会委员们的深思和共鸣:基础研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可单纯地增加投入并不能“顺理成章”带来突破。基础研究更需要一个真正宽松、包容的环境,科学家们也需要保持一颗“天真的心”!

“或许不止一个人被树上落下的苹果砸中,但为何就出了一个牛顿?”6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自问自答地说,“基础研究,其实需要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甚至要有点‘呆’。”

李灿坦言:“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和对基础研究的态度出现了偏差。”他分析说,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现在基础研究的科研条件大大改观,给科研人员的奖励和荣誉称号也越来越多,可“基础研究成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让很多年轻的学者热衷于发论文,评职称、“戴帽子”,偏偏忘记了科学研究的最本真。

来源:科技日报

点我查看详细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并指出这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代表委员们表示,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咬紧牙关,抓好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李灿委员十分关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这几年,他提交的提案多是围绕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治理展开。“今年我们关注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李灿委员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发展太阳燃料技术,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变废为宝的同时实现减排。”


来源:辽宁日报

点我查看详细报道

转载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原文链接